谁冒充我在微信里发言
在微信里,人们以名称和头像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凭借此标识,人们在朋友圈内观察朋友发布的内容,在群里聊得热火朝天,关注公共账号发布的内容。你可曾想过,这些内容确实是你的好友发布的吗?这些公众账号是你关注的人创办的吗?你怀疑过他们的身份吗?
如今,微信成为最受欢迎的社交工具之一,不少不法分子也盯上了微信,他们下载了用户的头像更换在自己的账号上,并修改了和用户一样的名称,摇身一变成为微信里的另一个你。如果没有人细心到辨别他的微信号,他就可以以假乱真,借你的口在微信里为所欲为。
这并不是个例。微信团队回应中国青年报记者:目前社交聊天诈骗中针对财务人员的“画皮”诈骗方式成为主流,隐蔽性大,涉案金额高,危害程度大。财务人员被骗金额少则几万元,多则上百万元。
当心微信里的“画皮”
一天,刘女士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里的朋友圈浏览内容,突然发现一个老同学王先生竟然在朋友圈里发布了一条带有色情内容的信息。她十分诧异,她与王先生熟识多年,相信王先生的为人绝对不会发送这种内容到朋友圈,但是发布内容者的名称、头像却又显示是王先生。刘女士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状况。
刘女士在同学群里公布了这个发现,询问王先生是否被盗号了?王先生过了一会儿回复说,这条朋友圈的信息的确不是自己发送的,但是他也没有被盗号。最后发现,是有人恶意地把自己的头像、姓名换成了和王先生一模一样的,发布了色情内容,让他和王先生的共同好友误以为是王先生发送的。随后,这条色情信息在朋友圈中被删除了,谁也找不出这个“李鬼”。
这条惹祸的朋友圈信息毫无疑问损害了王先生的名誉,但是王先生考虑,如果再发布一条澄清内容的朋友圈信息,又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最终,他只能选择吃了“哑巴亏”。
刘女士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当时如果点开发送者的个人资料,应该可以从微信号判断他并不是王先生,可朋友圈是具有高度信任感的社交工具,一般浏览时并不会如此警惕,这给充满恶意的发布者留下了造谣的空间。
换上别人的头像和名称,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别人,这种状况不仅在朋友圈里,在微信群里同样适用。邱先生在单位的工作群里就被人冒充过。一位同事复制了他的头像和名称在群里发言,和所有同事开了一个玩笑。虽然同事立马澄清了,但邱先生还是感叹,假如同事冒充在群里说领导坏话,他就有口难辩了,“最重要的是,这种变装 只需要几秒钟,冒充成本太低了!”
近日,由网友们自己总结的内容在朋友圈内传播:别人可以下载你的微信头像,然后把昵称改成你的名字,再屏蔽朋友圈对你可见,就可以完全冒充你,其他人无从分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点,开始微信行骗!所以有人特此提醒,有人以我的微信头像和名称借钱一定是假的,请电话确认。
谁注册了我的公众账号
普通用户有可能被冒充,公众账号同样有被冒充注册的可能。
“传媒老王”在微博上是101万粉丝的大V,其运营者王志勇有一天在微博上抱怨:“我没有在微信开设公众账号,但是在微信公众账号里搜索传媒老王 ,一下子出来8个,个个都盗用我的头像,我该怎么办?”
记者在微信公众账号上搜索发现,的确有8个“传媒老王”的账号,其中7个账号使用了和微博“传媒老王”一样的头像和名称。且不说识别哪一个是真正的“传媒老王”,这8个公共账号之间都难以分辨。点开这些公众账号发现,有一些公众账号在发布自己整理的内容,还有公众账号在发布笑话集锦。
王志勇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任何事情,谁的话语权大,责任就大。”他认为,公众账号是面对公众的,已经具备自媒体性质,而不是自玩的朋友圈了。腾讯既然开设这样的平台,就有义务和责任,对申请者严格把关。
事后,王志勇想过向微信平台申诉,在微博上得到了“腾讯用户服务”的回复,告知了他申诉办法。但他因程序过于复杂而放弃了。至今,这些冒充“传媒老王”的公众账号依然在微信上存在。
王志勇认为隐患一直存在:“本来不是我,却在一个平台上被通过成我面对公众发言,谁都能想到对我个人而言,会有多大的潜在危害?”
“社交画皮”和侵犯知识产权
事实上,刘女士遭遇的是“画皮诈骗”,这种状况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微信团队发现,“画皮诈骗”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骗子们把企业会计这个群体作为重点下手目标,而私营企业由于财务不规范,更容易上当。除此之外,有子女在外留学的家庭也容易遭遇“画皮诈骗”。
不法分子常采用的方式是:通过使用购买的钓鱼网站或钓鱼邮件模版,由诈骗团伙有针对性地对一些重点对象盗号,比如通过加入各种网络社区和社群,发布钓鱼信息,对留学生、海外务工人员、公司财务人员等进行盗号。盗取号码之后,会根据该号的聊天记录,好友备注名(比如爸爸、妈妈、老婆、老公等)伪装成为该被盗号码的主人,与当中的好友聊天,建立信任关系后以有急事为由,通过银行转账骗取钱财。一般一个被盗号码只诈骗3个左右的好友。但是成功率很高,单笔获利大,数额在数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
如果用户在使用微信公众平台服务中发现相关内容侵犯了自身权益,微信团队将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举报机制和微信公众平台的侵权投诉指引进行举报。微信将根据违规程度依法进行处理。核实后平台会对被举报的账户进行处理。首次被举报会给予删除侵权内容处理。如果之后还被多次举报将有更严格处理,比如封号。
用户为何会被骗?微信团队认为,除去黑色产业链自身的发展之外,网民安全上网意识不高,行业的安全防护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也是原因。比如,最高发的钓鱼链接盗号。目前一些官网或者正常的网站中会存在少数漏洞,而诈骗分子会使用黑客技术,利用这些漏洞仿冒出某些官网或者正常官网的网址,随后在网络中进行扩散,比如以网络投票或者出售物品为名诱导用户点击这个网址。实际上用户一旦点击这个看似正常的网址,就会跳转到钓鱼网站。如果这时输入账号密码,那么就很可能造成个人账户被盗。
如何防范“画皮诈骗”,微信团队提醒用户:对于朋友在网络聊天中提出打款要求,一定要打电话确认;对于网上不明链接和非官方软件不要随意点击下载,财务人员要特别留意所谓的免费财务学习资料,这些大多数是钓鱼链接。如果QQ号或者微信号被盗,请马上到110.qq.com冻结;用户一定不要随意透露个人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尤其是短信验证码。
其次,对于用户所关心的盗号问题,微信团队给出了三步解决方案:手机QQ、微信上开启“设备锁”、“账号保护”,这相当于给手机QQ和微信多设置了一个“手机小秘”,就算坏人盗了你的号,也登录不了;手机、电脑管家开启“账号宝”,除了能查询QQ账号登录记录外,如果有被盗号风险,手机电脑管家会第一时间进行警示;用下载QQ安全中心手机版,绑定手机。每次登录QQ时,输入验证码即可,如果发现QQ被盗,请即刻到aq.qq.com或QQ安全中心手机版改密或申诉,如果发现微信密码被盗,可立刻登录110.qq.com,也可以登录微信官网,申请“冻结账户”。